
洪水退去
灾后重建工作
也在有序进行
洪涝灾害发生后
饮食、饮水、消毒等方面切莫大意
在清理、重建过程中
做好自我保护,科学卫生防疫
对防止“大灾后大疫”非常重要
洪灾过后
重点预防这几类疾病
👇
肠道传染病,是洪涝灾害后最常见的疾病。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灾区主要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等。
预防措施:
不饮用生水,需饮用白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桶)装水;
不食用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食物要彻底煮熟,剩余食品要彻底加热再吃;
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熟食要有防蝇设备;
饭前便后洗手,注意手卫生。
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洪灾期间易导致流行和暴发。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血吸虫病、鼠疫、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预防措施:
充分利用蚊帐、灭蚊药、灭鼠药等进行防蚊灭鼠,做好人畜隔离,改善环境卫生,降低蚊密度、鼠密度,减少蚊虫叮咬机会和鼠类接触机会;
对于蚊虫孳生地要及时清除,如各种积水场所,猪圈、马厩等也要定期药物喷洒进行杀虫。
洪涝灾害发生后,尤其是内涝积水长期不退的地区,皮炎的发病率很高,主要是人体四肢由昆虫叮咬、污水浸渍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炎性感染。
预防措施:
避免手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溃烂和皮肤病;
洪水浸泡过的衣物,应清洗干净晒干再穿,预防真菌感染;
下水劳动时,应每隔1-2小时出水休息一次,并立即认真清洗体表皮肤;
若有伤口应立即脱离接触污水的工作,抓紧处理伤口。
虽然洪灾多发生于夏季,但也存在灾后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呼吸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或真菌)通过空气传播并感染呼吸道系统引起的疾病。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飞沫、气溶胶或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
预防措施:
加强手卫生,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要注意早期隔离治疗病人、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除重点预防以上传染病外
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
清洁消毒
洪水过后,垃圾较多,严重污染周边环境,应尽快清理。垃圾、粪便、动物尸体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所淹房屋设备等要清除污泥,室内地面、墙壁、家具等也要擦洗和严格消毒。
保护水源
要及时修复被洪水破坏的饮用水设施,启用前要彻底的清洁消毒;不在水源边修建厕所,禽畜要远离水源圈养,不在水源边堆放垃圾,生活污水要远离水源。
消灭“四害”
苍蝇、蟑螂、蚊子、老鼠这“四害”是传播各种传染病的媒介。洪涝灾害后,人与蚊蝇鼠等接触的机会增多,增加了传染病传播流行风险。对苍蝇、蟑螂密集地要喷洒杀虫药,同时做好防蚊、灭蚊和灭鼠工作,防止各种疾病传播。
安全饮食
严禁食用不卫生的食品;对于受潮、霉变、污染的食品和淹死、死因不明的禽畜类,千万不能食用;各类瓜果一定要洗净去皮再吃;所有食物均应煮熟煮透,严禁生食。
安全饮水
不喝生水,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清洗食品或餐具时要用消毒后的水;即使肉眼看起来很干净的河水、山涧水、井水、泉水或湖水,直接饮用也存在危险;在不得不饮用的情况下,必须先混凝沉淀,再消毒,并烧开后才能饮用。
注意手卫生
准备食物、哺乳前、饭前、便后、接触动物或动物尸体后、接触垃圾后、处理伤口前后等情况下,均需要洗手。洗手时,最好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并及时擦干;不可以用被洪水污染的水洗手洗脸,以及洗涤其他物品。
尽量不接触疫水
必须接触疫水时应尽可能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高筒胶鞋、乳胶手套,穿防护衣裤,下水前在将要接触疫水部位涂抹防护药膏,接触疫水后,应当及时进行检查或接受预防性治疗。
如果出现腹泻、呕吐、发烧或腹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一方面使自己尽快恢复健康,另一方面也为医务人员判断是否发生传染病提供依据。
责编:李雅利
来源:平江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
分享到